制造业向品牌、创新、管理要效益——探究雷士照明的“转型样本”
无论从哪个方面衡量,中国企业在过去20多年中经历重大变革的次数都在显著增加。加入WTO后,中国企业曾在参与全球制造产业链的过程中,获得过庞大的市场机会和收益。近些年,随着全球贸易价值链的深刻变化,竞争激烈程度加深,以制造业为代表的中国企业正经历着剧烈的结构性变革。
变革是企业持续经营的必经之路,却也是失败率极高、困难重重的工作。全球领导力与变革大师约翰·科特(John P. Kotter)在研究案例时发现,70%的企业变革以失败告终,20%效果平平,只有10%的变革能获得成功。对于企业而言,变革意味着全新的管理挑战,在战略重塑、组织调整、技术创新、文化再造等方面,企业都面临着新课题。
如今,已有许多中国制造业企业开启了自我革新之路。作为中国经济的命脉,其转型升级成功与否,亦是中国经济社会下一轮可持续发展的命门所在。
中国照明行业老牌企业雷士照明是较早启动变革,并取得显著效果的公司之一。2020年,雷士照明掌握变革主动权,通过重塑“光的价值”,穿越行业价格战考验;强调务实科学研发,其开发的伴生适然光技术成为行业创新生态的基石;落地业内首个ESG战略,在可持续社会中扮演着积极角色。
在2024年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的《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》中,雷士照明的品牌价值达到612.36亿元,位列行业榜首。在宏观经济增长放缓,行业内卷严重的环境下,2021年到2023年,雷士照明取得了营收连续三年整体实现双高位数增长的成绩。
从用户、行业、社会三个层面,回归价值创造的本质,是雷士照明过去四年创新与突破的基石。为探究雷士照明的具体做法,《哈佛商业评论》中文版于近期在雷士照明惠州总部采访了CEO林良琦。考虑到各个行业有不同的历史环境和运营逻辑,并不存在一种适用于所有企业的转型样本,但探究和理解先行者的成功经验,将给诸多关注转型升级的中国企业带去参考与启发。
从终局出发,做难而正确的选择
在照明行业,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曾经带给中国企业一个弯道超车的机会。过去十多年,照明行业经历了从传统照明到LED照明的转变,中国LED厂家乘着新技术的东风飞速发展。数据显示,2023年,中国LED照明行业市场规模达到6578亿元,在全球市场份额的占比超八成。
然而,已经站在微笑曲线研发端的中国照明行业,似乎没能笑到最后。随着行业规模持续扩大,市场进入存量阶段,同质化竞争和价格战不断,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,很多公司甚至出现亏损。显然,中国企业在LED上的技术优势并没有被转化为市场认可的价值。
出路究竟在哪里?这既是关乎中国照明行业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,也是雷士照明管理团队曾经面临的最大难题。
向左走——以公司现在所处的环境、具备的资源作为战略出发点,雷士照明作为拥有成熟供应链的知名品牌,享有更大的溢价空间和更低的成本,仍能在价格战中取胜。
向右走——基于终局制定战略,企业的唯一目的就是创造客户,将重点放在提升照明带给用户的价值上,加大在品牌、创新、价值链上的投入,从更高行业价值的大蛋糕中分一杯羹。
面对短期安全与长期发展之间的艰难抉择,雷士照明选择做难而正确的事。事实上,雷士照明全新的品牌使命——用照明科技改变生活,正是雷士照明以洞察终局为前提,锚定长期价值的战略选择。
走访市场开展调研、深入人居生活环境后,雷士照明意识到,尽管现代都市人群每天超过85%的时间都是在室内,但千百万年来烙印在人类DNA里的光感生物节律的本能却不曾改变过,现代人对于“健康光”的需求不容小觑。
由此得出结论,消费者虽然买的是灯,但所有使用场景都是光的价值体现,健康的光始终是人类文明社会发展的基石。对于照明行业来说,“健康智能照明市场”将是一个万亿级起步的全新蓝海。
尽管在这个UVCA时代,想对未来做出更客观准确的判断,几乎不可能。但雷士照明的道路是其拨开迷雾,发掘和掌握商业世界的本质规律——用户价值创造的结果。
战略方向有了之后,如何制定实现路径?林良琦进一步解释道,人们对于光的需求已经逐渐从单一的功能性照亮,转变为对视觉、心理和情绪关怀的多维度追求,这需要照明行业为用户提供更加人性化、智能化的照明解决方案。
路径明确后,雷士照明对组织运营模式做出了相应调整:在产品上加大了研发力度,将每年总营收的5%-6%投入到研发中,与中国航天科研系统合作成立“中国航天照明科技实验室”,共同开发符合人体节律的“伴生适然光技术”;在渠道方面强调精细化运作和柔性供应链,支持为用户提供定制化设计与服务;锚定品牌价值,通过品牌主张、视觉VI优化、品牌背书等方式不断提升形象,赢得消费者的信任与支持。